什么叫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哈佛清华一起上了堂示范课:包庇错误比撤稿更令学术蒙羞
发布时间:2018-10-22

最近,撤稿事件又掀起一阵波澜。先是本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主动要求撤掉该校一位教授的31篇干细胞论文,昨天清华大学又被曝有11篇材料学领域论文因篡改图片、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稿。不过,当晚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发布声明称,对这些论文的作者早在2017年就进行了处置。

撤稿,至少说明科研结果存在明显而严重的错误。为何哈佛大学要主动找错来认?清华大学又为何不羞于撤稿,而声明强调已经处理了学术不端行为?

采访中,不少圈内人士表示,撤稿其实是科学共同体维护学术真理和纯洁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正常的纠错行为,撤稿本身并不可耻;相反,不愿认错,甚至包庇纵容背后可能隐藏的学术不端行为,才真正为全球同行所不齿,令科研机构蒙羞。


主动撤稿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

本月15日,美国一知名生物网站爆出新闻:哈佛大学要求撤回曾任该校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罗·安特卫普的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据称这些论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

安特卫普可以说是心脏干细胞疗法这一领域的开创者。然而,他的研究结果并未被国际同行重复。从2014年起,哈佛大学就多次向相关期刊对安特卫普的论文表示存疑,2017年甚至向美国卫生部举报安特卫普等人涉嫌学术不端,并接受研究经费提供方1000万美元的罚款。如今,安特卫普已关闭在哈佛的实验室并离职。

其实,哈佛大学自行举报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已成惯例。2016年,哈佛大学宣布一篇发表在《细胞》杂志的重磅糖尿病论文撤稿。同年,该校诺贝尔奖获得者杰克·索佐克发表在《自然·化学》的论文,也因被发现无法复现结果而被要求撤回。

哈佛为何要这么做?哈佛大学在一项声明中表示,将谨守最严格的学术规范和伦理标准,对学术不端决不姑息。

曾担任《细胞》杂志编辑、现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的李党生研究员告诉记者,撤稿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行为。科学研究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谁也不知道新发现的现象、规律到底是否就是真理定律。因此,对已有科学假说的试错、既有结论的纠错,本就是科研的一种常态。

“很多情况下,是研究者自己发现错误,主动要求期刊撤稿。”李党生说,这种撤稿只会表明研究者诚信的科研态度,很少带来负面效应。不过,科研从业者的道德水准、眼光见识参差不齐,所以很多著名科研机构会成立专门部门,对机构中产出的论文进行监督审查,一旦发现错误就主动撤稿——这是维护科研机构声誉的重要保障。

同样,清华大学也在发现这次11篇撤稿事件的主角——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之后,主动向期刊要求撤稿。


包庇纵容看似维护了面子,实则丢掉了尊严

那么被动撤稿意味着什么?李党生说,撤稿与职场上的主动离职有点类似,是给研究者一个台阶下。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被实证确认之后,以主动撤稿的方式认错。如果拒不认错,那就只好由所在科研机构要求撤稿,甚至由杂志撤稿。

所以,被动撤稿是一名研究者真正的耻辱,同行很容易从中读出潜台词——这个人的学术诚信有问题。

因此,撤稿机制的真正核心是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就拿这次清华大学所遭遇的撤稿11篇论文来说,在此事件被媒体关注的第一时间,校方就发出声明表示,不仅早已撤销了当事人的博士学位,还对其导师唐国翌进行追责问责,2017年就停止了唐的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学术与行政职务。

根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声明,唐国翌2016年3月在接到对叶肖鑫的举报后,立即对叶肖鑫就读博士生期间所发表的16篇论文进行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随即与相关出版机构多次沟通,提出全部撤稿的要求。即便如此,唐国翌还是要接受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清华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记者,这是赢得国际学术界尊重的底线,“包庇纵容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错误百般掩饰,才会真让国际同行鄙视,看似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实际却丢掉了自己的尊严。”

正因为此,各大学术期刊,如《科学》《自然》等都设立有科研诚信部,专门对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处理,尽力维护科学共同体的诚信,也维护人类知识宝库的纯洁与准确。

在科研活动大量消耗公共财富的今天,科研诚信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最近国家科技部在新的机构设置中,专门成立科研诚信司,意在通过更强有力的司法与行政手段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请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正确对待撤稿:发现并承认错误不可耻,纵容包庇学术不端才是真正的耻辱。(来源:文汇网 许琦敏)